最后一小口剩饭

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是否有这样的行为:每次吃饭到最后,碗里总会剩下一小口米饭。这篇文章简单地思考一下这个有趣的话题。

对于这个话题有很多种解释和分析:

  • 富足感:当碗里还有剩饭时,表示了食物的供给超过了需求,从而获得一种富足感。
  • 稀缺恐惧:这种行为可能源于过去对食物稀缺的普遍恐惧。
  • 食物内疚:由于饮食文化的影响,人们对吃“不健康”的食物感到内疚,留下最后一口以缓解内疚。

我们这里暂时不去分析做客或者聚餐情境下,出于习俗或礼仪出现的剩饭现象。当我们进一步思考“最后一小口”问题的时候,会联想到家庭在其中的影响:

  • 无声的反抗:在童年时期会有被父母“逼饭”的经历,剩一小口饭表达了潜意识里的反抗。
  • 边界和安全感:“权威型父母”对孩子过度管束,造成孩子的边界被侵犯,吃饭留一小口以获得对食物的掌控,弥补内心缺失的安全感。

那在孩子成年之后,没有“逼饭”和过度管束的情况下,为什么还会有“最后一小口剩饭”呢?

  • 需求不满:最后一口剩饭代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,和未被实现的愿望。
  • 分离焦虑:成年后的“剩饭”行为,可以理解为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。更深入的,依然保留“剩饭”行为,是为了希望再次得到父母严厉指责,来缓解对父母远离的内疚。
  • 用远离来保护:曾奇峰老师认为,最后一口剩饭可以代表“母亲的乳头”。当与“母亲”存在某些问题的时候,我会幻想,当我过度关注“母亲的乳头”的话,会像激光聚焦一样让“乳头”灰飞烟灭,所以为了保护所爱之人,我不能对他/她太注意,从而转移到其他方面。

对于这个话题,可以有其他思考方向和更多更好的解释。以上结论来自网络收集和个人理解,欢迎交流补充。

 

 

花不知,人不晓——用精神分析看胖猫

“只有花知晓”是谭竹花店的名字,选择这几个字作为文章的标题,是因为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应该只局限于同情胖猫,讨伐谭竹的层面。


胖猫为什么自杀?

胖猫年仅21岁,他的恋爱有着很强的自恋元素,这种爱将谭竹视为自己的“一部分”。当自体意象的“另一部分”因为分手被斩断,那么就释放出大量暴力性愤怒指向之前所爱之人——谭竹,导致谋杀意念。但由于它又和爱的感觉产生冲突,因此愤怒只能转向自身。同时,分手导致的自尊丧失加重了无价值、“什么都不是”的恶性幻想,最终胖猫杀死了自己,同时他也用自杀的方式杀死了谭竹。


胖猫为什么会执着于付出?

胖猫将自己对爱的需求投射到了谭竹身上,对谭竹的付出本质上是希望得到相同的反馈。当谭竹表现出不满足,继续索取的时候,胖猫只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,并继续加大投注,以期得到谭竹的肯定和自尊感的提升。


胖猫为什么会被谭竹吸引?

胖猫与家人缺少联系,甚至跳江前也未曾尝试寻找家人,这是因为他潜意识中存在对原生家庭的尚未接受的部分,换句话说,胖猫是分裂的,他的内心存在对自己无法接受的一部分。他的“自我”无法协调“本我”与“超我”的冲突,而谭竹人格结构中“超我”部分(即道德感等方面)存在空白,她的外在表现很容易吸引胖猫,因为这种看似强大“自我”的感觉正是胖猫所需要的。


胖猫与谭竹之间有爱情吗?

爱情的三要素包含“亲密、激情、承诺”,结合以上三点,加上谭竹声称自己是同性恋,还有他们对花店经营的规划,很明显看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。


我们能从中反思到什么?

游戏代练、转账、花店、出租屋、女同等等这些字眼充满时代特征,注定这个话题可以探讨的远远不止上述几点。如今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,对青少年在“金钱观”、“爱情观”、“生死观”教育方面都有所欠缺,当我们已经知道结局再去反思,为时已晚。有时候我们明明也知道是家长或者上一辈的问题,往往却又无能为力。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用爱发电的事业不能沦为形式主义,更不能成为互联网上吸引眼球宣扬错误观念的毒鸡汤。小到让一个人走出抑郁情绪,重拾笑容,大到拯救一个有自杀倾向的“胖猫”,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。

 

 

“谨以此文献给郁雷鸣先生”

我的毛孩子们——宠物的神奇力量

五一期间,在上海万象天地看到很多人带着宠物狗逛街,品种之多一时间让商业街区成了宠物展。后来在一本杂志1)上看到两篇关于宠物的文章,正好感兴趣,遂做整理。


宠物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

增添欢乐,缓解压力

心理学研究发现,对灵长类动物而言,触摸是爱的重要成分。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,为什么很多人会痴迷“撸猫、撸狗”:温暖亲昵的感觉在抚摸宠物的过程中得到体验,一些疲惫苦闷随之消减;

抚摸动物可以使人放松,除了通过降低体内皮质醇水平来缓解压力外,它们还有助于提高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,带给人们愉悦、安心、幸福的感觉,起到镇静的作用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研究发现,与动物相处还可以增加催产素的分泌;

(宠物疗愈中)此外,患者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宠物身上,转移关注点,可以减少对自己的过度关注。

减少孤独感,获得被需要的感觉

提供客观陪伴:宠物在生活中的角色更多像是家人一样,有时候甚至取代了其他社交网络成员;

作为沟通桥梁:宠物的拥有和照料可以增强现有的社交关系,也能促成新的社交关系;此外,拥有宠物在社交中还可能给人带来“有爱心”“爱生活”的光环效应;

(宠物疗愈中)在养育照护宠物过程中,患者会发现自身的价值,感受被需要的感觉,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。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病因来自对人际关系的失控,而养宠物弥补了患者部分缺憾,对疾病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作用。(但是,在通过养宠物逐渐改善掌控感后,患者仍需继续训练人际交往。)

主人绝对的主导,宠物无条件的接纳与低需求

单向主导:在人际关系中,双方都有自主意识,那就给这段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。而在宠物与主人的关系中,主人是绝对主导的,宠物则以绝对的“忠诚”处于其中。这种忠诚属性对于缺乏人际安全感的人而言十分宝贵;

有的创伤经历者甚至会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宠物身上,产生“同病相怜”的感觉,从而在宠物的关系中体验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;

有时候宠物还能体察到主人的情绪状态,并予以回应。(宠物疗愈中)宠物给予患者的温暖,无条件地爱主人,通常会以各种方式向人传递愉悦和友善,它们对主人没有过分的需求,不会造成威胁,患者不需要进行过多思考,很容易建立情感连接,通过情感的回馈可以建立人的自信与责任感。这种“宠物赋能”是宠物帮助患者从严重精神疾病中康复过来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
增加运动机会

养宠物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会让人动起来,这与心理治疗里行为激活的策略很相似;

此外,照顾宠物所需的日常活动还为个体提供了目标感和秩序感,让人们从烦恼中转移出来,从而避免沉迷于负面情绪。

成功照顾宠物还能提升个体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自我效能,养宠物让个体在与他人交往、处理事务时更有把握,进而产生更高水平的自尊和更低的社交焦虑;

通过运动与场景变化改善心情,保证了生活作息规律,获得秩序感与控制感。在与宠物医生或其他宠物主人打交道的过程中,也提升了与人沟通的能力。


饲养宠物的注意点

身体健康风险

动物毛过敏;人兽共病;接触中可传播细菌、病毒和寄生虫;皮肤病、抓伤、咬伤等;狂犬病、鹦鹉热、弓形虫感染等恶性疾病。

因此饲养宠物应当注意好防疫和卫生清理,也要格外注意孕妇、老人、小孩与宠物接触后的情况。

心理准备

充足的时间与耐心;自己、家人及共同居住者是否对动物毛过敏,害怕动物;有足够的经济来源,提供宠物的食物、玩具、医疗等相关费用;正确面对宠物的生命周期,包括成长、成熟、衰老和死亡;了解不同宠物的不同需求,作为主人心理要有提前预期。

人际屏蔽风险

有研究发现,养宠物的人对他人的喜欢和被他人喜欢的感觉都比没养宠物的人低;抑郁情绪较高的个体养宠物的比例更高等。当然这些不能完全说明人们是因为孤独才去养宠物,还是因为养了宠物变得与他人更疏远。但实际生活中确实可以观察到,有人因为宠物推掉了正常社交,也有人会把宠物当成自己的“唯一”。当宠物成为一个逃离现实社交的避难所时,心理健康的风险就增加了。

1)
本文摘自《心理与健康》2024年4月第四期 :《因宠知爱:浅谈宠物对心理健康的影响》、《宠物疗愈的神奇力量》